为啥日本爱创作二维动画,欧美更倾向三维动画

二维VS三维

      首先,由于各方面原因。国内网络民众看的较多的动画片是日本电视动画和欧美电影动画,而对欧美当下电视市场动画所知甚少,所以片面的以为欧美已经不做二维动画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如果稍有观察,都应该明白美国电视动画的市场还有不少二维(包括 Flash),一些在美国相当流行的节目在国内却很少有观众。比如之前也有人提到的《降世神通:最后的气宗》(Avatar: The Last Airbender)他是美国尼克少儿频道的节目,也是这个星球上最卖座的动画之一。

      总之,美国做,欧洲做,全世界都有二维动画,还不少。其次,任何三维动画,其研发阶段(在没有进入生产之前),都需要创作人员大量以及长时间的绘制各种二维设定(概念,故事板,设计等等),假如一部历时 5 年的电影,很有可能 3 年都在做这个。
      动画 2D 和 3D 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随着卡通渲染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以后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对入门级观众来说难以分辨的动画,这个情况在日本也可能会发生。例如,最新的迪士尼偏有试验向的 Paperman 用新的 3D 技术去仿手绘的风格。迪士尼 XD 上的前阵子的《热血车城》(Motorcity)像个技术大杂烩,二维手绘,flash,CGI 技术都融合在一起寻求风格上的创新;
      今年入围奥斯卡短片评选《九十九》的导演大友克洋也是在这方面一直在做探索的人;现在也有《苍蓝钢铁战舰》这样的 TV 级别全 CGI 动画。更普遍的,一些机械类的东西,比如机器人,车,战舰之类的已经越来越多的使用 CG 制作了,甚至包括一些路人,应该是以此来节省成本。可以预见的是,机械类的动画 CG 化的会更多。

      日本动画背后是强大的全民的漫画系统,平面性较为固定,人设、风格、习惯表达手法等都已成熟,产业化程度很高,更有手冢和宫崎骏先生的高水准作品作为代表,因此日本动画中,二维动画规模更大,作品更多。三维动画也有一些,其中不乏技术顶尖作品,如当年的《最终幻想》,但因种种原因此作品综合分数不够,无法代表日本动画的综合水准,更加无法达到规模,因为漫画作品转化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资金和前期准备的复杂程度都差很多。

      美国动画是在好莱坞工业体制下生产的,只要技术水平达到,制作团队稳定,接下来的就是生产环节,从《玩具总动员》开始,三维技术基本产业化,后来的技术开发也是锦上添花,片子收益好,自然会投资下一部,很快就成了主流。

      总之,个人以为两种模式都是基于客观情况的发展,至于有些知友所提到的二维更能表达内涵、感情、意境乃至行而上的思想等,三维更适合表达外化动作等,导致东西方作品的倾向不同,这样提法有失偏颇,比较绝对,因为形式是从属于思想的,形式本身倾向不大。

      美国是技术的革新者,日本是艺术的工匠师。美国在技术上的革新一直是世界一流的,这个和美国对科技进程的崇拜有关,美国人也更愿意冒险尝试新的东西。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动画有3D必然会做3D,哪天有“10D”了也必然会抛去6,7,8,9D而去做“10D”。而日本则是个很传统,更自我坚持的国家。也是一个对艺术比较有工匠精神的国家。虽然3D动画发展的如日中天,商业上也较2D要成功许多,但在艺术的高度上3D还是远远不到2D所能达到的程度。而且日本对坚持传统的固执,估计在全世界排不到老大也算老二了吧。所以在2D动画有过如此辉煌经历的日本人,怎么忍心抛弃2D动画跑去3D呢?你看现在即使是<短暂和平>这种大量使用了3D技术的艺术短片,也逃不开3D渲2D的框框呢。所以即使哪天美国动画开始做“20D”了,日本还在坚持2D恐也不太奇怪吧。